【前沿思考】人工智能时代 大学何以从容应对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2日

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校长圆桌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人工智能(AI)不仅是一个学科,也不仅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事关全局。面对人工智能,大学需要变革。”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一席话,引起诸多大学校长的共鸣。

9月17日至19日,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作为大会子活动之一,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校长圆桌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多位大学校长与政商界代表共话大学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机遇和使命。

面对AI时代,大学要有危机感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科技的热点,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学校长们也正积极面对这一事物。

“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代经济动力变革的新引擎,是当前引领性的战略性技术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说。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认为,人工智能有着改变全球社会的巨大潜力,可成为应对一些社会核心挑战的强大工具。在中国和世界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时,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可以提升生产力,助推经济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我不仅关注理工医在类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融合,也关切这一领域的发展,给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带来的挑战。可以预见,从全球治理到社会生活,从国家建设到家庭幸福,都将因类脑人工智能的变革而重新定义。”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另一场活动“类脑人工智能主题论坛”上,许宁生说。

王树国提出,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冲击下,大学需要变革,“作为大学的掌门人,我感觉到有些恐慌,因为很多观念、理念,很多新的发展方向、技术成果不是产生于大学校园之内,而是来自大学校园之外。大学平台需要变,象牙塔式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对21世纪来讲不太适合,沉浸于搞排行榜、搞论文,就容易被社会边缘化。”王树国表示。

在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和未来教育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一些标准化生产的岗位会被替代掉。这样大学就需要考虑,到底哪些能力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在哪些领域可以赢过阿尔法狗(AlphaGo)。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素质,包括继续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创意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同时要注重伦理,远离科学至上主义、技术至上主义。”印杰这样认为。

布局设点,强化AI研究与教学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诸多高校准备或已经在AI(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布局设点,提升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和贡献度。

许宁生介绍,近四年来,复旦系统地布局类脑研究机构、大数据学院和研究院、脑科学研究和诊治机构,牵头组织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市级重大专项、类脑芯片和大数据试验场两个功能型平台、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并设立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和临港研究基地,为科研和人才培养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复旦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将“计算机、类脑智能与大数据”作为学校27个拟建设一流学科之一,通过与信息科学、数学以及相关应用学科的融合,形成以计算机、类脑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学科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也有一系列过硬举措。该校于2018年1月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9月12日,上海交大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组认证。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以新一代机器学习、智能感知认知、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智能分析为研究方向,处于该领域科学发展前沿。

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启动,集聚人工智能领域海内外顶尖教育资源,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埃里克·格里姆森提出,大学不能够忘记最基础的、核心的科研,麻省理工要确保继续在整个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算法等方面做进一步基础研究,才能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在论坛上表示,该校人工智能发展聚焦医学影像处理、电脑影像学、人工智能医疗器材、手术机器人、语音识别与合成、金融科技等领域,工程学院实验室被誉为全球智能研究先锋之一。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潘纲提出,人工智能向前发展,如何借鉴“人”至关重要,浙大刚刚启动“双脑”计划,致力于将神经医学和AI(人工智能)相结合。

开门办学,在合作中寻求新机遇

9月17日上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论坛上,由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共同发起的“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启动,瞄准建立跨越学科、跨越地域的学术联盟。

该联盟将通过举办定期的研讨会、工作坊以及参与国际性学术大会,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学者的紧密交流,推动跨国界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合作,为各国人工智能实验室搭建平台,并加速基础学科技术的转化和落地,形成生态圈。

除了校际合作,校企携手也是大学校长们关注的热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陶智提出,国家意志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人工智能领域体现得特别明显,很多信息技术企业走在大学前面。这样,大学有必要与人工智能的企业充分协同。

“大学一定要开门办学,一定要主动融入社会,大学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知道自己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到底在哪。”王树国说。

段崇智提出,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最好的师资,有必要把AI(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引入学校做客座教授,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人工智能时代 大学何以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