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大数据出行 升级后的公交地铁到底多聪明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5日

移动支付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仅从出行而言,北京与上海均在今年实现地铁扫码进站,而杭州公交早在去年5月即完成支付宝全覆盖,去年年底更是成为首个“互联网+公交地铁”全覆盖的城市,这在之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移动支付,大数据渐渐成出行行业的利器,在公交线路的优化、地铁购票与进站方式的升级、出行安全与效率的提升方面,让这个行业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

大数据的新公交

30多年前的杭州郊外,每天都有几辆公交车缓缓驶过一望无际的田野。在农作物春种秋收的轮回间,日复一日地将沿途三个城镇的居民送往杭州主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百栋高楼拔地而起,三个城镇承载的居民越来越多,公交线路优化需求日渐增强。这条从天都城经过丁桥开往新桥的345路被重新定位与设计,并在8月24日正式运行。当日,客流量即达近三千人次,几乎是调整前的6倍,并且每天都在上涨。

全新的345路还有另一个名字——杭州首条“大数据常规公交”。其首末班时间、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等都是经过大数据分析而来。例如在站点设计上,常规公交线路皆为等距设置,常会出现部分站点没人上下车,部分站点却是每天爆满挤不上车的情况,经过大数据分析后,客流量少的区域便会减少站点设置,而乘车需求大的区域站点密集度则会被相应增强。

在线路走向上,345路也突破常规,特意设计了一处“V”字形路线。杭州市公共交通云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丁志强介绍称,经过对公交卡、移动支付、高德等近半年累积数据的分析,相关人员发现该区域有三处居民小区,客流量较大且早高峰时需求最为旺盛,同时数据能够精确定位到小区的哪个门客流量最大。“我这么绕一下,只多花三四分钟,但能让这几个小区的居民平均每人少走近五百米。后来我们调查乘客满意度时,发现这样做之后老百姓还是很开心的。”

早在2016年,杭州公交开始实现支付宝扫描乘车后,杭州市公交集团即开始思考对相关信息与数据的利用,除了根据每个站点的客流量大小对公交线路本身进行改造之外,集团早已推出多条大流量地区之间接驳的定制公交、为大企业员工服务的商务班车、企业集群区与邻近地铁站之间的接驳公交、针对学校与培训机构等的公交专线等等。

例如,113路公交经调整后,在湖滨区段停靠站点从13个缩减至1个,调整后,同样从A地到B地,运行时间最多能比地铁快30分钟,高峰期也能节约15分钟左右。此外,公交集团还特意在上下班高峰期开设一条113B路公交,专门负责地铁口到几个大企业的接驳,沿途只停靠4个站点,全程仅需15分钟。

1

新113路成网红公交

调整后,不仅乘客能够节约时间、优化乘车体验,公交车的运营时间及成本也得以缩减,运营效率大大提高。在地铁四号线开通后,虽然少了12个站点,113路的客流量并未减少,依旧维持在调整前的八千人次左右,“实际上是一种上升。”杭州公交集团客运部副经理陈施承介绍。

用手机查看地铁拥挤程度

每一位初到上海的人,都会发现上海的地铁站与其它地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换零钱和买票需要分别到两个不同的窗口进行操作,售票处只接受零钱买票,不提供找零功能。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了培养乘客带零钱的习惯,提高售票窗口的效率,节省购票时间。

据了解,在五一、十一等旅游高峰期,一名售票员每天最少能卖出五千张地铁票,最高能卖出一万张。对日均接待客流规模超千万的上海地铁而言,为乘客节约哪怕一秒钟的等待时间,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整个地铁站的拥挤,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

因此,上海地铁站对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的需求极强,对此的落实亦走在全国前列。公开信息显示,截止8月底,上海地铁已实现全网所有闸机二维码进站的功能,这在国内并不新鲜。但这一功能的载体,是由一款名为“metro大都会”的手机App所承载的。

例如,在出行安全方面,目前上海地铁所有车厢内都设有蓝牙信标,乘客可以通过metro大都会将自己的定位精确至车厢号,并上报自身及车厢内情况。同时,乘客还可以在App上看到每趟地铁内志愿者的分布及到岗情况,以及时取得联系。

此外,乘客还能在App上看到列车的到发站时间、延误及故障情况、全网列车数量、温度、单一车厢拥挤度、地铁各站公用设施位置、邻近景点路线等等,帮助乘客安排行程,甚至提供单车与地铁联营,告知乘客各个出站口的单车数量并提供预约、费用减免等服务。

今年1月推出后,metro大都会即受到广泛欢迎,目前活跃用户超400万,其中还包括相当数量的中老年人。“年纪大的人用公交卡容易丢,因为不是实名制,卡里存钱没有办法补,家里人就会帮他下载一个让他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2

扫码坐地铁

在Metro大都会巨大的想象空间之外,上海地铁还在通过对其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自身的运营水平及效率。首先,在购票环节开发语音识别技术,争取在所有火车站、机场实现语音购票;其次,进站过程中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提供人脸过闸、掌脉过闸等更加方便快捷的进站方式;最后,通过覆盖整个地铁站的热敏系统收集客流流线数据,以不断优化包括闸机摆放、通道硬隔离设施安置、换乘线路设计在内的站厅格局设计。

其中,语音购票已经在上海南站落地。其特殊之处在于,无论购票闸机前站多少人、有多少人在说话,他只认买票人的话,而且不需要唤醒;通过与高德的合作还能提供模糊查询功能,例如乘客报东方明珠,闸机就会自动跳出最近的地铁站陆家嘴,在这之后也可能会有第二个选项东方明珠医院。

线路设计从一年缩短至30天

直到现在,陈施承还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只要有一个新的住宅小区交付,他就要带队前往观察入住人数,以确定是否需要公交接驳。“我们就会晚上到小区周边,目测小区的亮灯情况,如果是七八点钟,就看客厅的灯,再晚一点就看卧室的灯;白天就空调外机的安装情况,但是看空调马上不灵了,现在都精装修了,空调都装完了,那就只能在晴天的时候看多少人晾衣服,来估测有多少客流需求。这个办法看起来土,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沿用,准确性还可以,只是耗时太长,效率不高。” 陈施承感慨。

那时,规划一条新线至少需要3个月的前期调查与准备时间,后续还需八九个月的时间来收集多方意见,完善线路走向,总共算下来要近一年时间;而现在,345路的设计在一个月内即完成。

上海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林宇印象最深的则是去年春运。“早上四五点我把门打开的瞬间,大概有六千个人已经在门口等着了。他们进来以后,又要人工售票,还要找钱,有多麻烦可想而知。今年有了这个(metro大都会)以后,他们在门口就可以下载、认证好,一进来就可以用,肯定会方便、顺利很多。”

而他们都认可的是,在沪杭两市智慧出行背后,除了上海地铁与杭州公交本身的信息化探索,蚂蚁金服提供的技术帮助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保证了乘客在闸机、手机双离线的情况下0.3秒内刷卡乘车;风险大脑和mPaaS平台可以增强相关系统的风险防控能力及稳定性等。

在未来,通过蚂蚁金服的技术支持,出行的智慧程度仍将继续提高。例如,公交车线路走向、站点设置、车辆排班发车精细化的提升,车辆的配置将更精准,发车时间更合理。此外,当公交车经过某品牌商店时,或许可以向乘客发放优惠券以吸引消费,甚至根据乘客的乘车习惯给予差异化优惠,给与乘客更多个性化选择,也让参与各方的商业化想象空间不断扩大。

横向来看,通过蚂蚁金服的联结,长三角公共交通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2018年6月1日,支付宝与上海地铁、南京地铁、杭州地铁、合肥地铁共同签订合作意向书,将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指导下,在四城地铁建设区域一体化结算平台, 实现扫码过闸便民应用的互联互通、跨区结算。未来,这四个城市的老百姓出门去对方的城市坐地铁,不需要反复买卡、安装新的APP,只要用自己城市的乘车码,就能在四地扫码进站。

截至2018年9月,接入支付宝扫码乘公交的城市突破120个,而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上升。未来,或许在公共交通层面,全国人民能够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如一家。

(文章来源:凤凰科技 原标题:大数据成出行利器,手机能查车厢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