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思考】信息化是如何成为教师成长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9日

谈及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句话会被经常提起,那就是“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个比喻很形象,但细细探究,这对翅膀不是“插”上去而是“长”出来的,是让技术渗透于教育的内容、教学、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创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式,实现质的飞跃。

那么,翅膀是如何“生长”出来的?

A重新发现自我——“原来我也是会发光的金子”

“2018年是我工作的第13个年头,从一名每天埋头苦干的普通美术老师,到连续参加3届省教师特色空间比赛获奖并成为省级讲师团的一员。”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小学教师孙晶说,“这是一个我和网络空间一起成长的故事。”2016年,一次机缘巧合,她参加了浙江省教师特色空间的评比,拿到了第一张省级获奖证书。通过在线上建设教师特色空间,她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将网络空间建设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孙晶想让更多教师认识网络空间并参与其中,她在区里领衔成立了空间小组,以师带徒的模式,让他们通过网络空间实现教学梦想,而空间也成了他们展示课程、亮出自己的最好名片。2017年,孙晶在空间里开发了第二个青铜课程。通过空间,她有了一群时常关注她的粉丝们,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伙伴们来自全省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他们一起合作制作了15个空间微课程,还在2017年浙江省微课程比赛中获了奖。

此后,她在之江汇教育广场“玩出名堂”栏目中开设了自己的动漫微课程,很多师生通过这个微课程获得了动漫方面的新知识。她也时常受邀去杭州、湖州、绍兴等地开展有关空间课程建设方面的讲座与培训,她成了一名因空间而红的美术教师。

B基于技术的动态知识管理——“我有了自己的资源库”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中虽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但资源良莠不齐,查找并非易事,如之江汇教育广场就有500多万条信息。因此,对教师来说,建设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便显得尤为重要。而知识管理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通过对教与学的资源、成果和经验进行体系化梳理及提炼,资源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

建德市实验小学教师李康其,利用之江汇教育广场的教师网络空间功能,建了一个《小数之家》网络学习空间。空间立足“小切口、深应用”,围绕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主题,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等视角进行资源上传、整理和分享,形成个人特色资源空间。如在备课资料板块中,他按小学一至六年级上下册进行分类整理,再细化到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同步测评等,以小学6个年级为经、资源类型为纬,科学的分类让知识形成体系,便于存放,易于查找。板块主要是平时教学所要涉及的一些资源,包括平时的教学实践,有原创型的,有整合加工的,也有来源于他人的收藏型资源。

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有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的网络空间资源。如他制作的课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被传播、下载了2万多次。这样的动态积淀与迭代更新,伴随着他的教学生涯。如今,在《小数之家》的网络学习空间里查找一个课题,可以同时找到相应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还可以找到微课、名家课堂实录等。资源整理在云端,到哪里都可以访问,电脑端、手机端都可以查看,随时可以上传下载资源,移动、便捷、及时,提升了教师们的工作效率。

C用好工具——“我好像多了身体的一个器官”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应用技术,不仅给自己减轻了负担,而且给学生带来了改变。教育技术的无痕应用,让手机、iPad成为人的“器官”。教育技术应用已经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们说再也离不开技术了。

不久前衢州市实验学校新湖校区的一节美术课,它很寻常,又很不寻常。在这节日常美术课中,学生们亲眼目睹自己用iPad设计的装饰纹样“跑”到了抱枕上,于是,私人定制的抱枕就此诞生,惊叹与欢呼声由此而来。上这堂课的教师就是周海燕。她在2016年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赛中获得省一等奖,这次比赛燃起了她对教育技术信息化的热情。

作为新教学媒介,iPad能丰富美术创作方式,如定格动画制作、微电影制作等,将iPad应用于常规课堂亦是教育技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区别于传统美术课堂,iPad以其更便捷、高效、多元的方式达成美术设计。这样的课堂学生创意甚多,创作热情高涨。学生们亲眼见证了一件美术设计产品得以诞生的过程,它直观地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从设计到应用的理念。周海燕带着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快乐地体验着设计“任逍遥”,这样的“逍遥”不正是美术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与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并利用现代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的最直观体现。

“我的一天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东阳市横店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楼庆庆说。以9月的一个平常日子为例。一早,他对学生上传到网络空间的作业进行批改,精准定位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闪光点和薄弱点。随后,根据课前导学,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在课堂中互动,多元交流,随堂检测,高效反馈。平台自动上传课堂记录至云端,方便学生进入空间进行再学习。下午,他参加全市小学语文网络教研活动,跨时空的集体智慧让教研更高效。他说,可以从空间智能筛选、组合练习,对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利用精准的统计和分析,开展针对性指导,使教学更高效。在空间备课,资源丰富、操作便捷,不仅节省备课时间、提高备课质量,更是构建了高效课堂。

D混合研修助力成长——“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普通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优秀教师是如何上课的,在他们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又是如何得到关键性的帮助。这些问题通过网络有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网络空间除了提供资源分享、在线学习、话题研讨外,还经常组织“线上+线下”的教研互动,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名师引领与同伴互助支撑教师从个体优秀走向群体卓越。据统计,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每2.8个小时开展一个研修活动,每3.3分钟发布一个话题讨论,每1.1分钟分享一篇文章,每1.5分钟上传一条资源,每2.9分钟新增一名网络学员,每0.4秒就有一次用户访问。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经常会有惊喜;越来越多的伙伴加入到网络学习团队中,分享着收获与感悟。

教研员带领大家进行网络研修是一条好途径。省教育厅教研室与省教育技术中心合作,构建学科网络协作组,教研员、学科教师一起联合开展网络研修,并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资源、活动的一站式服务。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省教育技术中心合作,构建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以课题为引领,并引入专家指导,让网络研修更具方向,成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据统计,仅在之江汇教育广场,2017年就有7000余场网络教研活动开展。

更多的是来自“民间的教研”。省特级教师、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戴智敏建立了“戴智敏名师网络工作室”。工作室建设不到两年,在线成员已近1万人,他们来自全省各地,也有部分外省教师加盟,他们各有特长和不足。如何进一步帮助他们补齐短板,登上更高的专业平台?戴智敏主要借助浙江名师网平台,采用“一核两翼”的培养模式。“一核”,即以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为核心,提升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素养;“两翼”,即“平台助推”和“同伴互助”,一边通过搭建平台为学科带头人自主成长提供广阔舞台,另一边通过组建梯队、抱团前行,让学科带头人在相互协作中,提升专业领导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借助网络平台,工作室一年半中围绕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推出线上线下研修活动150多次。

E“互联网+”,激发教师的活力与潜能——“我有一颗想飞的心”

在网络中更能体现“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网络让教师的职业梦想得以延续。今年5月,在省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会议中,杭州市余杭区崇贤第一小学教师方晓兰一句“我与你们不一样”语惊四座。她告诉大家,今年她退休了,但是依靠网络平台,她获得了第二次职业青春。方晓兰从教30多年,参加过14册教材编写。在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下,她的特色空间《巧手之苑》收获颇丰。她的课被评为浙江省数字化空间精品课,她也被人们称为“数字化老师”。

今年寒假,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的“寒假公益课堂——玩出名堂”这一活动中,有5000多个孩子点了她的网络课,通过网络空间的视频点播课,可以让全省更多的孩子近距离地接触、了解、尝试、传承祖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孩子们亲手设计并制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这让她觉得自己的职业生命在延续。

全省有53万名中小学教师,如果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网络空间进行动态知识管理,激发起真正的内驱力,能够利用信息化做好自己的成长规划,他们就能成为面向未来的教师。

(文章来源: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原标题:信息化,助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