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焦点】告别大学“水课” 是强化本科教育的第一步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7日

 “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不假,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惩戒措施,所谓的自主性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如果一个学生天天翘课、考试经常挂科,毕业论文以‘借鉴’为主乃至通篇抄袭,而且这样还能顺利毕业的话,那么他为自己的学业承担责任从何谈起?没有代价就无法确立责任,这本来就是常识。”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加强本科教育。通知就淘汰“水课”、取消“清考”制度、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针对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问题,不少教育界内外的有识之士早已呼吁要加强本科教育。教育部此番出台文件,直言不讳本科教育出现了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等问题,可谓对多年积累的弊病下了一剂猛药。

我国有着举世公认的严格的高考制度。高考成绩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也为高等院校选拔优质生源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照理说,进入相同办学水平的高校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应该是接近的。然而,就是这些能力接近的大学生,往往在毕业时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并直接体现在科研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

具体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有的学生虽然高中成绩不错,但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因此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学生上大学以后沉迷于游戏,导致功课荒废。在过去,舆论似乎更强调学习自主性的一面,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对学业负主要责任。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无形间赋予了“严进宽出”模式一定合理性。

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不假,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惩戒措施,所谓的自主性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如果一个学生天天翘课、考试经常挂科,毕业论文以“借鉴”为主乃至通篇抄袭,而且这样还能顺利毕业的话,那么他为自己的学业承担责任从何谈起?没有代价就无法确立责任,这本来就是常识。

本科教育过度“放水”,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异化。很多大学生大概有这样的体会:那些教学认真、考核严格的教师,往往让学生畏惧,甚至对其开设的课程敬而远之;那些“水课”却经常受到欢迎。某些上课讲讲段子、放放资料片,考核以开卷考试或提交小论文等形式为主的任课教师,常常成为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反之,一个教师如果不苟言笑、评分严格,他的课堂有很大可能“门前冷落鞍马稀”。

考核宽松、区分度不高,还会造成教育评价的不公。有的学生认真学习,却未必能跟“混日子”的学生拉开差距;也有学生心思不在踏实学习上,却为了申请出国、保研等现实利益,百般与任课教师套近乎,试图提高“印象分”。

加强本科教育,也是对科研与教学之间失衡关系的纠正。很多学校依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对教师绩效评价、职称评定过多地侧重于科研成果,而忽视他们在教学环节的贡献。近年来,有的高校推行教学型教授评定制度,为认真开展教学的高校教师撑腰鼓劲。但从根本上看,只有加强对学生的考核要求,让学生敬畏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对教学工作支持与肯定。

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也是发掘受教育者科研兴趣、培养科研习惯的重要阶段。本科教育是否扎实,对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强本科教育,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声誉,更事关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告别大学“水课” 是强化本科教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