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思考】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2日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该行动计划是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前期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抉择。与之前的教育信息化重基础建设不同,教育信息化2.0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服务。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推动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进而真正构建起新时代“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流程再造的优势,使教学、管理过程真正实现可追溯、可检验,从而实现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1.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自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已然确定,并已基本得到广泛的认可。如果说在此之前,我们更多的是从信息技术本身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撑角度去诠释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更是进一步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更高远的视角,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

当前,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创新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时代需要有信息素养的人才,科学研究离不开信息化和数据的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推动,“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和基础上,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实现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工具,而是需要和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进行深度融合,从理念、模式、机制、评价全方位纳入到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框架下,而这正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可以说,这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高度一致,并必然成为最终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

2.以教育信息化,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机制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管理体系、以学校为主体的自主办学体系和以社会、家庭为主体的监督评价体系三者构成的教育治理体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信息充分沟通,进而达成“教育共识”。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互通。

教育信息化2.0明确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要“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通过信息化,普通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大众都能借助于智能移动终端迅速采集教育信息与数据;各项行政事项设置更加合理、流程更加优化,并使行政过程可检验、可追溯;依托信息化方式再造的各项教育行政业务中各主体所处的定位清晰、权限明了。同时,利用信息化和数据科学,将教育信息准确、直观地呈现给不同主体,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最终形成大规模的意见交互。在此基础上,真正构建起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机制,让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3.以教育信息化,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

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要改变当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信息化2.0,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对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

从教学内容上看,要以信息时代为背景,重新制订课程标准,在做好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着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通过培育标杆学校,打造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以信息技术进行推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共享;

从教学形式上看,要“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从教学环境上看,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

在此基础上,教育信息化2.0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通过信息技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构建起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体系,进而打破传统的学校课堂限制,构建全社会化的学习体系,实现对人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培养。

4.以教育信息化,构建教育监督评价新机制

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是决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成败与否的核心和关键。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要实现教育的社会监督评价,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机制。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机制,就要改“当前结果为主的评价”为“以过程为主的评价”,这就要求学习过程的可记录、可追溯,建立个人的终身学习档案。

当前,随着智能穿戴设备、数据存储、挖掘、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对每个人的教育数据进行“伴随式收集”和大数据分析成为了可能,进而可以实现对受教育者的过程性评价。教育信息化2.0明确提出建设终身电子学习档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个人学习空间和电子学习档案的建设,正是实现过程性评价的第一步。可想而见,通过信息技术彻底改变当前的评价机制,必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实现。

5.以教育信息化,扩大教育开放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在这里,“资源”取代了传统的机构或者学校,成为了合作办学的对象。这意味着教育开放的层级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方面,与资源合作,这本身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合作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单位或者机构,只要是“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与资源合作,采取的方式可以更加机动和灵活,可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合作办学不再是传统的共建学校或是引进人才,机构、人员、机制全部被打破,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先进的教育资源,加强海外教育合作;另一方面正如教育信息化2.0所提出的,通过信息技术“推广中国经验,传播中国理念”。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